bob综合官网的怡缘静电带符合国家强制标准GB7258-2017《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》
bob综合官网
新闻中心
联系我们
  • 联系人:bob综合官网
  • 手 机:15190344029
  • 电 话:15061758898
  • 邮 箱:liqinghe@htytech.cn
  • 地 址:无锡市锡山区东方国际轻纺城D10-12
在线咨询

开闽王——王审知福建历史绕不开的人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

发布时间:2025-07-31 22:52:09
阅读: 15590
发布者: bob综合官网

  在秦汉以前,中国经济的核心始终集中在黄河流域,而土地肥沃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,则因人烟稀少被视为未开发的蛮荒之地。直到东晋时期“衣冠南渡”,江南地区的开发才逐渐起步,并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。

  到了唐朝,尤其是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,江南迎来了跨越式的发展。曾经相对落后的广东、湖南、福建等地,也逐渐跃升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。

  我们先从福建说起。在福建从边缘落后之地转变为繁荣地区的过程中,有一个人物至关重要,几乎没办法绕过。可以说,没有他,就没有今天经济繁荣的福建省。

  出生之时,王审知当然不会想到,自己的人生辉煌会在遥远的福建绽放。因为他生于光州固始(今河南固始),这一个地区距离福建千里之遥。

  王审知祖籍光州固始,唐懿宗咸通三年(公元862年)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。他的祖先曾担任过固始县令,但传到他这一代时,早已彻底成为耕作务农的平民之家。

  王审知似乎天生就注定要过上一种平凡而艰辛的生活——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面朝黄土背朝天。他将娶一个健壮的乡野女子,生养一群儿子,一生困于田间劳作,默默无闻。然而,命运并未完全将他束缚在这条轨迹上。他的兄长王潮在固始县担任捕头,虽然职位不高,却也能勉强维持一家生计,并为弟弟们提供些许依靠。

  王氏三兄弟——大哥王潮、二哥王审邽、小弟王审知——并不甘于这种贫苦的命运。他们心怀远志,渴望突破现实的枷锁,改变自身的人生。终于,在唐僖宗中和元年(公元881年八月),机会悄然降临。

  当时,寿州(今安徽寿县)的一个屠夫王绪与其妹夫刘行全召集了五百乡勇揭竿而起,自立山头,成为一方草莽势力。

  王绪久闻王潮兄弟才略出众,便邀请他们加入队伍,并任命王潮为粮草官。从此,王氏三兄弟踏上了属于他们的征途。

  在这个动荡的时代,王氏兄弟凭借出色的为人处世之道,赢得了军中将士的广泛敬重,很快声望鹊起,被人誉为“王氏三龙”。

  随着局势演变,王绪所占据的光州地区被秦宗权盯上。此时正值秦宗权与朱温激战之际,意图征调王绪的地盘资源,王绪既不敢得罪,又不愿轻易妥协,最终决定另辟蹊径——南迁。

  于是,王绪率领五千人马,踏上南下的征程。至于终点何在,已不再重要。这支混杂着士兵与流民的队伍,浩浩荡荡渡过长江,一路向南进发。他们先入江西,劫掠以充军需,继而穿越洪州、虔州,翻越武夷山脉,最终来到了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地方——福建漳州。在这里,一个新的篇章即将开启。

  王氏三兄弟与年迈的母亲一同站在陌生的福建土地上,心中百感交集。这里将是他们命运转折的新起点,然而前路未卜,令人忐忑。

  三兄弟心中也清楚,眼下所追随的主将王绪,并非能在乱世中成就霸业的明君。王绪性格暴戾,在长途跋涉、军粮匮乏之际,竟下令抛弃所有老弱病残,连三兄弟年迈的母亲也被列入弃之行列。更甚者,王绪亲自拔剑欲斩其母,以断三兄弟牵挂之心。

  然而,母亲因惊惧与病痛不久便离世,兄弟三人唯恐王绪报复,连夜将母亲草草安葬于一处偏僻之地。

  其实,王绪对三兄弟早有戒心,皆因术士曾言:此三人英武非常,将来难以驾驭,宜早除之。但王绪最终没能动手。他平日专横跋扈,滥杀功臣,终于激起众怒。

  在刘行全的策动下,众人反戈一击,擒获王绪,化解了一场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内患。

  关于新领导的人选,最初王潮本有意推举刘行全。然而刘行全却宽宏大度地认为,眼下再没有比王潮更适合担任首领的人了。在他的坚持下,王潮最终略带惶恐地坐上了主位,成为这支队伍的最高统帅。王潮掌权后,任命其弟王审知为副手,而主动让贤的刘行全则甘居先锋之位,心悦诚服地接受调遣。

  对于这支从河南辗转南逃至福建的流亡军队而言,这次权力交接无疑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关键一步。

  而王潮做出的另一个英明决策是——不再执着于返回中原故土,而是选择在陌生的福建开辟新的天地。

  原本他们的计划是重返光州老家,但当队伍途经漳州、抵达泉州时,听闻泉州刺史廖彦若贪婪无能、不得民心。

  经过权衡,众人一致认为与其北返中原,在群雄割据中艰难求生,不如就地在福建立足,开辟一番事业。

  当时的泉州已是闻名中外的重要港口,经济繁荣,海外贸易尤为发达。占据泉州不但可以让将士们获得稳定的财源,更可作为进退有据的战略要地——一旦局势有变,也可借此出海,另辟蹊径。

  来自河南的一支流亡军队开始向泉州发起进攻。时光飞逝,转眼一年过去,旧皇历翻到了尽头,但王潮等人最终在唐光启二年(886年)八月成功攻下泉州,斩杀了当时的守将廖彦若。

  占领泉州对王潮而言意义重大,这是他们第一次拥有属于自身个人的根据地,也标志着他们摆脱了“流寇”的身份,正式踏上政治舞台。

  王潮不仅有军事才能,在政治上也颇具手腕。尽管他通过武力夺取了泉州,并杀死了朝廷命官,难免背上“反贼”的名声。为了正名,他请求时任福建观察使陈岩向朝廷为其争取正式任命。陈岩权衡利弊后,上奏推荐王潮为泉州刺史。至此,王潮终于获得了合法地位。

  有了正式的身份之后,王潮得以施展自己早年的抱负与理想。他在泉州推行仁政,安抚百姓,鼓励流民回归故里,恢复生产。同时,他对部下宽厚仁爱,以兄弟之礼相待,极大地凝聚了军心。

  对于泉州民众来说,前刺史廖彦若贪婪成性,早已失去民心;而对来自固始的旧部而言,曾经的首领王绪残暴无情,令人畏惧。相比之下,王潮的温和治理赢得了广泛支持,无论是军是民,都对他心服口服。

  王潮自然不会甘心只占据泉州一地,他的目光早已投向整个福建五州。而此时,除了泉州之外的其他四州,仍由陈岩掌控。事实上,陈岩也一直在重视王潮的一举一动。

  陈岩对王潮颇为赏识,还可以说是另眼相看。在他病重之际,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——派人前往泉州,请王潮前来福州,接管福建全境的军政大权。

  这无疑是一次天赐良机,王潮闻讯后自然是欣喜若狂,仿佛福州已经唾手可得。然而,还没等他从兴奋中回过神来,这块从天而降的大馅饼就被陈岩的女婿范晖半路截胡了。

  范晖对岳父的安排极为不满,甚至在陈岩尚未断气之时就破口大骂:“老东西真是糊涂!肥水不流外人田,你却要把福州交给一个外人?”

  王潮空欢喜一场,但这次变故并未动摇他夺取福州的决心。既然无法和平接手,那就只能靠武力强取了。

  景福元年(892年)二月,王潮派遣堂弟王彦复与三弟王审知率军进攻福州。王审知骑着一匹白马,身先士卒、英姿飒爽,士兵们纷纷称他为“白马将军”。

  然而,福州城高粮足,易守难攻,尽管王审知骁勇善战,也一时难以攻克。守将范晖之所以能坚守多日,是因为得到了一位亲族的支援——此人正是曾是钱镠上司的董昌。

  面对久攻不下,王审知一度心生退意,打算请大哥王潮亲自出马。没想到王潮大怒,回信严厉训诫:“你需要兵,我便发兵;需要将,我可增将。就算兄弟们都战死,我也会亲率大军为你报仇!”

  被兄长如此激励,王审知只得咬牙坚持。其实他也明白,自己并非只为兄长而战,更是为自己未来铺路。

  王潮虽有四子,但大多不成气候;二弟王审邽性格谦和低调,将来继承福建大权的,非常有可能还是自己。若想服众,就必须立下赫赫战功。

  在箭雨如飞、血肉横飞的战场上,王审知毫不退缩。最终,范晖见势不妙弃城逃亡,却被泉州军追上斩杀,尸首漂浮海上。而董昌的援军见福州已失,也不愿继续与王氏兄弟为敌,随即撤军返回。

  福州作为福建的地理与政治中心,其地位在唐末五代时期尤为突出。王潮攻下福州后,建州(今福建建瓯)、汀州(今福建长汀)等地的地方官员纷纷望风归降,展现出对时局的敏锐判断。

  至唐景福二年(893年),王潮正式入主福州,并逐步控制福建全境五州,成为一方霸主。朝廷虽名义上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,王审知为副使,但这一安排实际上明确了王审知作为接班人的地位。

  这种权力过渡并非偶然。王潮对弟弟王审知要求极为严格,即便王审知犯下小错,也会受到责罚。这种近乎苛刻的态度背后,是王潮对家族长远利益的深思熟虑——他深知自己出身寒微,三弟若沉溺于富贵享乐,势必难以担当大任。

  而王潮虽有四子,却皆难成气候,若强行传位给儿子,无异于将家族基业拱手让人。因此,舍子立弟成为必然选择。

  乾宁四年(897年)十二月,王潮病逝,王审知顺利继位,掌控福建大局,而次兄王审邽则留守泉州,形成兄弟分治格局。

  从军事才能来看,王审知或许不及同时期的钱镠,但在政治智慧上,他与钱镠一样清醒务实。面对唐朝已名存实亡的局面,王审知并无理由继续效忠一个已经崩溃的王朝。他的崛起完全依靠自身力量,与唐廷毫无渊源,忠诚二字,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。他更清楚地认识到:乱世之中,唯有立足本地、稳定民生,方能真正成就一方霸业。

  在朱温掌控中原局势的大背景下,与其建立关系成为一种现实选择。为维护王氏家族以及福建地区的利益,王审知决定与朱温保持友好往来,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。他与吴越的钱镠一样,都面临着来自杨吴政权的巨大压力。通过向朱温称臣纳贡,换取其庇护,是一种生存策略。

  对于吴越和闽国来说,想要与中原取得联系,只能依靠海上航线。闽国的使者通常从福州出发,乘船北上,绕行山东半岛后转为陆路前往汴梁。这条路线充满风险,海难频发,许多出使人员不幸葬身海底。

  然而,即便如此,维持与朱温的臣属关系仍然为闽国提供了安全保障。等到朱温正式建立后梁政权后,更册封王审知为闽王,彻底确立了他在福建的统治地位。

  王审知与钱镠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,但不一样的是,钱镠所治理的吴越地处富饶之地,而王审知所处的闽地则相对贫瘠、人口稀少,经济发展滞后。这一现实条件决定了王审知采取较为保守的治国方略——效仿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术,实行“无为而治”,避免过多扰民。

  与其他割据势力频繁争斗不同,王审知低调行事,专注于内政建设,重视经济发展和人才引进,只做实事而不张扬。他出身农家,自幼饱尝艰辛,因此即使后来飞黄腾达,依然保持着质朴的生活作风。

  王审知生活简朴,对物质享受并无过多追求,他认为吃喝够用即可,无需铺张浪费、炫耀排场。至于声色享乐,那更是他子孙辈才会沉迷的事情,与他本人丝毫没有关系。在福建一带,王审知以“吝啬”著称,不仅别人别想从他身上捞到好处,就连劝他改善自身待遇也几乎不可能。

  穿衣方面,王审知毫不讲究。他曾穿着一条破洞的裤子,仅用酒库中的麻布随意补上。即便有人劝他换条新裤,他也总是置之不理。其实,这种节俭并不可能影响他的权威,相反,正体现出他对浮华生活的不屑。

  还有一次,有人进献了一个极为稀有的玻璃瓶,价值连城。而王审知却毫不犹豫地将瓶子摔得粉碎。他告诉身边人,这类奢侈品不应再送入宫中,治理国家靠的是勤政为民,而非贪图享乐。他担心一旦自己开了奢靡的头,势必引发上下效仿,助长风气败坏。

  尽管王审知身居高位,财力足以支撑无数条裤子、无数个珍宝,但他更在意的是风气的引导。他深知,若放任奢侈成风,百姓争相攀比,小小五州之地,又怎能承受得起这无尽的挥霍?

  当时的福建经济尚不发达,发展生产、振兴经济才是当务之急。王审知深知,仅仅节流是不够的,更重要的是开源。否则,整个地区仅有有限资源,再怎么节省也不过是杯水车薪。

  王审知在经商方面确实颇具智慧。后梁贞明二年(916年),他下令铸造铁钱和铅钱,并与铜钱一同在福建境内流通。此举最大的目的在于防止福建本地的铜钱外流——当时铜钱被视为最稳定的硬通货,地位堪比今日的黄金储备。

  与此同时,王审知因地制宜,充分的发挥福建沿海优势,大力推动海外贸易,积极引进外来经济资源,不放过任何商机。

  由于他推行开放包容的外贸政策,大量海外商人纷至沓来,阿拉伯与波斯商船频繁出入福建沿海港口,开展互利互惠的商贸往来。

  其中,泉州作为福建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,自唐中期以来便位列东南沿海最大外贸枢纽之一,其地位与广州并驾齐驱。尽管福建地狭人稀、土地贫瘠,但在五代十国时期,却能凭借强劲的外贸实力跻身全国前列,这与王审知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。

  正如古语所云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。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有了充足的财政支撑,王审知得以广纳贤才,逐步推动福建地区的繁荣与发展。

  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,福建地处偏远,相对安定,成为了一片难得的乱世桃源。因此,大量来自中原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纷纷南迁至此,寻求安身之所。他们中不少人选择投靠王审知,为其出谋划策、效力治国。

  例如,唐朝宰相王溥之子王惔、杨沂、徐寅、韩偓、归传懿、杨赞图、郑戬等人,都曾为王审知所重用。

  其中,韩偓是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的诗人,他的诗句“谋身拙为安蛇足,报国危曾捋虎须”尤为人称道,展现了忠贞与胆识。

  虽然王审知本人文化程度不高,还可以说识字有限,但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,很看重招揽文人学士,这一点他与前蜀的王建颇为相似。他通过政策和诚意团结了大批知识分子,形成了自己的智囊团,这些人也甘愿为闽国的发展和稳定倾尽全力。

  正是这种重视人才的策略,使得闽国在四面受敌的局势下得以立足和发展。当时的福建周边强邻环伺,北有吴越,西有杨吴,南有南汉,其中尤以杨吴对闽国的威胁最大。若没有这些贤才的辅佐,王审知恐怕难以在这乱世中守住一方天地。

  梁贞明四年(918年)七月,吴国大举进攻虔州(今江西赣州),意图控制整个江西地区。当时的虔州军阀谭全播在面临强敌时,立刻向周边的吴越钱镠、湖南马殷、岭南刘岩以及福建的王审知求援。

  这四国都清楚,一旦杨吴占据虔州,势必打破南方割据势力之间的平衡,因此纷纷出兵驰援。

  虔州地理位置很重要,是福建通往中原的主要陆路通道。虔州失守之后,王审知不得不改走海路与中原联络。尽管如此,他从未真正屈服于杨吴的势力,并始终坚定地维护自己在福建的统治。

  当时,杨吴的实际掌权者徐温虽然有意扩张势力,但并不具备攻灭王审知的能力。双方之间隔着险峻的武夷山脉,彼此心存忌惮,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对峙局面。

  王审知虽不以开拓疆土见长,但他治理一方的能力却毋庸置疑。在五代十国这个群雄并起的乱世中,无论是徐温、钱镠,还是反复无常的刘䶮,都没办法撼动他在福建的稳固地位。

  随着局势稳定,王审知开始考虑继承人问题。按照传统宗法制度,王位自然应由其嫡长子王延翰继承,这一点在福建政坛已是公开的秘密。不过,他的侄子、泉州刺史王延彬却心怀异志,希望借机登上权力顶峰,甚至暗中联络后梁朝廷,谋求成为泉州节度使。

  王审知为人宽厚仁和,但在涉及权力交接的大事上却毫不含糊。对于那种私下勾结、妄图染指权位的行为,他向来是零容忍。面对王延彬的越界之举,王审知毫不留情地将其罢免。他心中早有定计,要将基业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。

  尽管王审知在继承人问题上有自己的算盘,但在对外政策上,他从始至终保持一贯的务实态度——无论中原政权如何更迭,福建从始至终维持臣属关系。923年,朱友贞败亡,李存勖统一中原,王审知毫不犹豫地归顺新主,继续奉中原为正朔。

  这种低姿态的做法一度引发争议。有人不解地问:“福建与中原相隔千里,即便您称帝一方,李存勖又能奈何?为何非要低头称臣?”

  对此,王审知语重心长地回应:“我若真想称帝,李存勖又能把我怎样?刘䶮那样的人都能当皇帝,我又岂会做不到?但你们有没有想过,福建不过五州之地,人口不足百万,就算做了皇帝,也不过是个困守一隅的‘关门天子’,有何意义?”

  王审知坚定地表示:“我宁愿做一位开放进取的节度使,也绝不当一个闭门自守的皇帝。”这番话道出了他的治国理念:不争虚名,注重实利。

  随着年岁渐长,王审知越发倾向于稳中求治。闽国地小力薄,经不起折腾;而他本人性格谨慎,不愿为了皇袍加身的虚名,把自己辛苦经营的福建基业毁于一旦。他深知,那样不仅对不起兄长王潮打下的江山,也有负子孙后代与福建百姓的期望。

  王审知深知自己子孙的无能,身为农民出身的他,最终却养出一群只会吃喝享乐的纨绔子弟,除了挥霍败家,一无所长。虽然他有心管教,但天不假年,已无力再为此操劳。

  后唐同光三年(公元925年)十二月,统治福建近三十年的闽王王审知在福州病逝,享年六十四岁。

  作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闽王,王审知对这片土地的影响深远。在他执政的三十年间,福建难得地避开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,成为一方安定之地,史称“轻徭薄敛,与民休息。三十年间,一境晏然”。他勤政爱民、厉行节俭,全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,使福建经济稳步提升,百姓安居乐业。

  当时中国南方的几个今日发达地区,如湖南、浙江、广东和福建,正是在十国时期建立起独立的地方政权,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。其中,马殷治理下的湖南、钱镠主政的浙江、刘岩掌权的广东,以及王审知经营的福建,都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典型代表。尽管王审知并非福建本地人,但他为福建所作的贡献,早已深深铭刻在福建人民的心中,世代铭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