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油罐车混装事件”让许多人脑海中浮现出这个画面,油罐车上写着“食用油”几个大字,然而当打开一看却是煤汽油。
前不久中储粮储运有限公司油罐车混装食用油和煤汽油的事情,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。
食用油顾名思义就是在吃的时候放在碗里面给食物增色增香的,而煤汽油则是用来做其他用途的,如果食用油和煤汽油混装后流入百姓的餐桌上,那将会对公众的健康有极大的伤害。
众所周知,在食品运输这样的领域很有严格的规定,就是运输食品的车辆必须专车专用,不能混装,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污染,造成食品安全隐患。
然而中储粮这个著名粮食储备公司,竟然会发生油罐车混装食用油和煤汽油的事件,这真让人感到难以置信。
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,他们从这起案件中发现更多的问题,就是中储粮内部的管理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。
就连公司的副总经理都知道这件事,并且对办此事的工作人员点明了要点,否则的话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。
事情已发生,想要挽回也已来不及,所以中储粮便将此事上报给了当地的主管部门,毕竟这是一个严重问题,事关公众安全。
但是在当地主管部门对这一事件做出详细的调查和处理后,却发现中储粮这件事还远远没有完结,因为中储粮的这件事只是一个引子,进一步调查中,他们发现中储粮竟然还有别的类似的问题。
刘福群在这个公司已当了30几年了,本以为他是为国家做了很多事情,但是没有想到他却利用自己的经验,在所有的环节中给不法人员开了“绿灯”。
刘福群还在调查过程中站出来,对负责该案子的人员说:“如果你们要是检查不到某个点,那就可能会影响到后续陈某某的工作,现在他已得到了消息”。
当时陈某某还对刘福群表示出万分的感谢,但是陈某不知道的是,他被刘福群说的“点”,正是他办理该案子的关键所在。
有人还看到刘福群给陈某在特定地点放了一个包裹,而这个包裹里装着钱,所以最终事实也证明,刘福群已经将利益诱惑放大化,所以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钻利益的空子。
陈某等人在这次调查过程中,还提到了一位陈主任,并且称陈主任是“保护伞”,但是陈主任则严词否认,说他们只是上级领导与下级部门之间正常的业务往来。
当调查组人员带着这些线索找到刘福群时,刘福群没选否认,而是直言自己确实收了这笔钱,并且将钱都存到了其亲属的账户上。
据调查组对刘福群进行审讯时,他交代道:“虽然我在公司任职多年,但是对于如何挑选第三方服务机构,我依旧不太专业,所以我就通过种种手段找来了熟人,并且给他们回赠了自己应得的收益。”
由此可见,为了获取利益,刘福群已经彻底迷失了方向,他所做的一切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,还影响到中储粮公司的利益。
刘福群还向调查组交代道:“假如没有这些人的帮助,我是不会送钱给他们的。”
显然刘福群始终觉得自身已经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正当性,就好像现在有很多职场人员一样,只要自己的行为没有触犯法律,就已经无所谓底线了,但实际上他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起到万分的警示作用。
我们就拿刘福群举例,在社会上扮演许多角色的人,都始终当作是工具人来使用,但是谁又能管得了他,会不会因为我们的一点点小事,就影响到国家局面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呢?
刘福群在审讯过程中,对金钱表现出一副视为已物的态度,甚至都觉得自身给这些人送上的钱,是“良心商人”对他的回馈,看似总要保持一份“善意”。
而反观这一事件中的其他组织,他们不过是在各自领域间维持着正常的业务交流,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保持一份清醒,在日常工作中,不断提醒自己做到公平交易,让社会更加美好。
所以刘福群和其他组织间更加紧密联系,这才导致被心术不正的人间接影响,由此可见,人必须要有原则,有底线;否则万劫不复那是小学生说的话,更何况你是为国家服务的人?
此次混装事件显而易见,它不仅损害到了食用油本身,更重要的是影响到食品安全及老百姓的人身安全。
综上所述,此次事件不仅直接触犯多项法律和法规条款,而且严重污染公共舆论,损害社会公众利益。
更严重的是造成社会信任度下降,所以此次事件不仅影响巨大,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反响。
所以这一现象并非偶然,而是组织内部机制不健全。像中储粮这种大型国企集团,如今才暴露出这么严重的问题,能想象还有多少问题没有被发现。
当然这也是必然,有时候它所处领域于法律和法规之间,没办法形成过硬的约束力,因此导致作奸范围更广泛、规模更大、暗箱操作更多,同时危害程度加深,此次事件正是典型之作。
更何况此类丑闻并不少见,这往往与管理机制缺失息息相关,再加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各种利益诱惑,此现状屡禁不止。
面对如此恶劣影响,不管产生多大修缮成本,都要坚决追究到底,让“害人害己”的操作者付出应有代价,同时也要提醒组织,不要让利益蒙住双眼,更不要错把“友好往来”变成“利益交换”,否则损人利己还自掘坟墓。